大咖分享 | 长谷川豪:Bridging Architecture

2019年11月7日,由天华主办的新一期大咖分享在漕河泾科汇大厦顺利举办。本次大咖分享邀请到了日本70后新锐建筑师长谷川豪,与大家分享了他的设计实践项目。长谷川豪的合伙人龙国英建筑师作为特别嘉宾共同出席演讲,天华集团总建筑师黄向明担任主持。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79072e04ead55911be21813451028a23.jpg

▲演讲嘉宾长谷川豪(左)与特别嘉宾龙国英(右)

 

长谷川豪一直致力于在不同领域中探索新的可能性和关联性,并尝试建立起不同元素间新的联系。在设计的过程中,他以建筑内部和外部环境自然融合的方式在建筑界受到瞩目。他始终保持着对阁楼、庭院、露台、地板等基本建筑元素的浓厚兴趣。长谷川豪认为,对建筑元素的净化和重塑是一次贴近人类生活的契机,在实际的项目中,他通过对一系列建筑元素的重置来获得新的理想生活方式。

 

本次讲座的所有项目都有两个共同点,第一个是设计过程中揣摩周遭建筑物与环境的形态,第二个是基于第一点进行合理的变形。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c53131daf14196beab9944ec550eb331.jpg

▲长谷川豪在演讲中

 

 

Pilotis in the Forest

 

林中飞屋这个项目位于距离东京三小时车程的密林中。

 

“剥开住宅的壳”,打破外部环境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屏障,为身体提供连接外部空间的崭新感受。环境、建筑、身体的尺度上的平衡,成为一种人与自然相处的崭新方式。

 

区别于当地其他度假小屋的通常做法,这个项目的首层将架空高度从1.5m提升至6.5m高。在解决潮湿问题的同时,将周边的森林引入到建筑内部,成为底层架空区域的围墙,得到一种半户外的空间体验。长谷川豪将二层架在6.5m的高空,在尺度上对身体进行空间的包裹和延伸,1.8m高的室内空间尺度宜人。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f573126749b0229b30c8ec98a7491d2b.jpg

▲架空至6.5m的小屋隐于山林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bc81459b6b34dea7b6193641b427f61f.jpg

▲一层架空的结构非常轻盈,为建筑带来通透感,人在其中有半户外的空间体验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4a11cc5561db9fb03583708b6badd058.jpg

▲二层室内空间

 

Apartment in Nerima, Tokyo

 

东京练马区的公寓有7层楼的高度,长谷川豪在设计中使用拼图式的设计,并使用模型反复推敲,根据每位屋主各自的生活方式,形塑出多样的空间。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9fe255f3f370bfe9a128855d3c243e55.jpg

▲为适应屋主不同的生活方式而设计了不同的生活空间

 

长谷川重新定义露台空间,根据不同房型设计了不同形状的露台:L形露台、细长型露台、挑空露台,在不同的楼层,和阳台产生不同的互动方式,形成动态的生活空间。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a77407bd6e3f35d77c9edc8e2ccccca3.jpg

▲外立面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71e42830e4c756191938b2cbb72f8753.jpg

▲拥有L形阳台的房间,起居空间被阳台环绕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86b49fed71888a98a2e1ebe70e702d3e.jpg

▲从三层的卧室向阳台俯瞰街道生活

 

L形阳台环绕整个屋子,在家和外界中间产生暧昧的灰空间、缓冲带,暧昧的理念取于日本传统建筑。利用地基形状,在外立面开洞,将外部的风景投射到室内空间,将内外关联起来。

 

Solo House

 

此项目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以西,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它利用原地形盖在地势险峻的山体斜面上,通过顶盖打造出一个隐藏在橄榄树下的隐秘空间,人们可以从连接一楼和二楼的楼梯上跃入内部的游泳池中。泳池外一望无际的自然风景,人可以与外界的自然环境亲密地相处。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9d67bf2fab5e8699270d89fc4e4ed9f4.jpg

▲建筑隐藏在橄榄树林中,房顶加装了太阳能电池板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29b7fab1d5cef8d6e8a6ffe87ec20cec.jpg

▲剖面显示了建筑与山体的关系,建筑依陡峭的山体斜面而建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590be3bab541358ca7fd4680da05b7f6.jpg

▲起居空间下方的泳池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6c8734b96ba43b021314c7b17af1420c.jpg

▲室内空间

 

Chapel in Guastalla

 

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式的项目,在意大利市政墓园里用一块巨型的当地大理石石块建造一个结婚礼堂。长谷川豪汲取了中世纪教堂的洞穴空间作为原型,将厚度为38cm的石块纵向切割为13块相同尺寸的石材,上部和下部保留其厚度,中间的部分打薄至仅1cm的厚度,用其围合成礼堂空间,光线可以穿透石材,下部较厚的地方作为椅子。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331e9b129b8acdc9d2958faa0d40b57f.jpg

▲西方教堂利用石材组织的空间成为本次设计的原型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f16635622adb227be3ed046cd993a787.jpg

▲使用当地石材,剖面石材最薄处只有1cm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5e486a23f710f5e5fab0975c850704fb.jpg

▲礼堂整体空间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cf445dfb75bd8c8f225539d1de384d45.jpg

▲从建筑的北边看,光线穿透1cm厚的石材

 

Gazebo in Shanghai

 

这个360度开放的“凉亭”是为上海南站设计的一个小品式建筑方案。木质结构屋顶的遮蔽下仿若一个“世外桃源”。

 

斗笠状的屋顶轻轻地浮在被抬起的地面上,直径有40m。俯视这个钢骨结构,像一把漂亮的中国式折伞,提供了遮蔽的安全感,让人不自觉地进入、停歇。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7759cacb2f4c82149d7592659324e1f2.jpg

▲斗笠状的凉亭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761aae02cbf5fccc3d5e23fbf2805d1f.jpg

▲引导人流的伞状结构

 

说明: C:\Users\yinpengfei\Documents\WeChat Files\qijiypf\FileStorage\Temp\b663a9d5de5f0d10ea65c5efcb0b3e3e.jpg

▲带来庇护感的空间

 

精彩的案例分享后,天华集团总建筑师黄向明感谢长谷川豪的到访,并讲述了邀请长谷川豪来天华交流的原因。“长谷川豪今天来做讲座,讲述设计作品和心路历程,波澜不惊的表面之下,那种不顾一切冲破日常和规则的决心和简单到本质的力量,让人感动。希望对我们的年轻人有所启示。”

 

过去30年,规模化建设衍生出建筑设计风格化和标准化,这种模式是否可持续已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正在思考的问题。相较于国内面对庞大建筑量而在设计过程中逐渐忘记为谁设计,长谷川豪重新考虑建筑与人的关系,对每位业主的需求非常敏感,“想观察我的业主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有什么样的物品,他们在家里的行为方式,他们是否、以及如何打扫房间的。这是我方案的起点。”其次,区别于为了差异而差异的形式主义,或使用特殊材料,长谷川豪善于调用环境中的形式语言,以最简单、本质的手法设计。

 

互动环节

(Q&A 节选)

 

Q:日本现代建筑越发展,似乎越不在意建筑形式,在您的作品中这种倾向尤为凸显,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A:日本现在的社会背景决定了项目量急剧减少,且项目都趋于小尺度,所以我对待每一个项目都会用尽全力,以业主需求为中心,观察业主的生活方式、测绘周边建筑物所有必要的细节。相较于某种形式,我会更注重建筑与人的关系,并且希望这种关系是可持续的,持续地让人的五官被调动得更敏锐、成熟且丰富。

 

Q:从为私宅的业主设计到为企业或政府设计住宅或公建,有何差异和挑战?

A:我认为是没有差异性的。只要参与的人都拥有共同的方向,同一个目标,为了探究建筑与人的关系的可能性,做出好的设计!

 

Q:您作为筱原一男先生的学生,您的设计是否受到筱原先生的影响?

A:日本好多建筑师都有受筱原先生影响。二战之后的日本建筑界大概经历了四五代建筑师的更迭。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再到如今,日本建筑界已经很有包容性,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到我们这一代“70后”建筑师对某一主义没有强烈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