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建筑设计得具象化是一种很 low 的行为?

把设计做得具像化通常来说跟low不low没有直接关系,但把建筑设计做得具像化一般来说确实是比较low的。

建筑设计和设计分不开,设计又和艺术分不开,所以这事需要从纯艺术说起。

具象的意思就是说跟某种具体的事物很像,这种对具体事物的还原不仅在美术史(fine art,这里意指绘画和雕塑)中是很多不同历史时期内的至高追求,也是至今为止美术学习中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当然在更高级别的美术鉴赏中,在对具体事物还原的同时,不同的还原方式所具备的个性表达是每幅画、每位画家区别于他人的重要的价值所在。

实际上,在与美术关系最为直接的平面设计中,具象的手段随处可见,只不过作为设计与美术的区别之一,平面设计中的视觉传达目标和受众群体更加明确,所以我们有时可以看到比美术更“绝对”的具象——摄影,比美术更“抽象”的具象——风格各异的插画等等。

再说到工业建筑设计,产品需要满足的功能性要求比平面设计更多,其操作逻辑的复杂性也更高。除了外观所传达出的感受以外,客观的功能性通常需要被优先满足,例如:桌子需要牢固,椅子需要舒适,台灯要达到一定的明度等。

在当代,很多设计师也尝试冲破现代主义的桎梏,希望为生活寻找久违的乐趣,这其中经常可以看到“具象”作为一种很有效的设计手段被重新使用。

美术是一种相对纯粹的情感表达,当需要具象表现时,艺术家几乎可以心无旁骛的使具象达到极致。平面设计虽然有了相对明确的传达目标,但表现形式依然是自由的,并且传播信息可以通过文字或配色等手段来佐以实现。工业设计比平面设计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加明确,一般需要实现至少一种具体功能,但也相对简单,是有可能将某种简易功能统筹在一个具象的形象之中的,但建筑设计的情况就更为复杂。

让我们回到建筑本身,归结起来,有这样几种(最为显著的) 原因导致建筑设计很难用整体具象的手段进行设计:

(一)建筑设计在复杂性上与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有所不同,其复杂程度往往高于前两者。

其价值原则从公元前1世纪维特鲁威提出的三要素(坚固、实用、美观)起,至今没有改变过。虽然原则很简单,但要同时兼顾起这三个要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建筑史中,三者的重要性伴随不同时期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巴洛克时期非常注重建筑的装饰性,在美观上花费很大力气;新艺术运动舍弃了固有的结构外形,从自然中寻找灵感;现代主义则彻底否定了装饰,以简约为美,一切从平面功能出发。从中可见,三要素孰轻孰重、如何兼顾和取舍在建筑史中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在现代主义萌芽前,“具象”元素作为局部性的装饰经常出现在建筑设计方案中,以欧洲古典建筑为典型代表。但如果用具象的方式来统筹规划建筑的整体,三要素之间的矛盾就会变得非常显著,因为建筑除美观之外的诉求是如此复杂,客观上是很难将这种复杂的功能性、结构性要求恰好整合在一个非常具象的形象之中的。

即使新艺术运动时期,革新派建筑师(最具代表性的高迪)主观上进行了很多从自然形态中为建筑寻找灵感的尝试,甚至有很多对自然事物直接进行的模仿,但建筑整体最终并不会看起来很具象。如果要达到一种高度具象的程度,一般要牺牲很多其它的要素,建筑作为一种昂贵的产品,这种牺牲的代价是很大的。

(二)当代建筑设计在造型方法论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将具象概念进行抽象表达。

设计风格再具象的设计师也要考虑如何将这种具象进行抽象的过程问题,比如马岩松的山最终表现为各种不同抽象形式的山, 为什么要进行抽象表达呢?因为要使具体的概念与建筑的复杂功能、结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完美适配的过程才是建筑设计的精髓所在。因此,让建筑直接去模仿一个具象的物体,是与其研究主题相违背的。

建筑可以表达具象的概念,但设计经常是把这种具象进行抽象化处理的过程,马岩松通过对山水意向抽象为曲线百叶和玻璃切面组成的山峰形式,表达设计意图的同时兼顾了建筑的实用性

(三) 在美学复杂的批评坐标里面,尺度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维度,可以说很多美的东西都有它特定的尺度范围。

建筑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尺度相对巨大的物体,并不是把任何一个具有美感的物体直接放大到建筑尺度都能给人带来感官上的愉悦,所以,建筑本身所能适应的具备美感的形态特征是受限的。

当然在尺度放大的过程,如果遵循一定的方法论,进行有效的抽象化处理,是有可能依然保留原来的某些美感韵味的。 彻底抛弃抽象化的过程,直接将具象物体成倍放大,这种做法在美学上成功的概率就很低了,尺度的剧变让原始的美感和韵味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