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Feb
2024
REARD城市会客厅:致意文化,一场创新与传承的空间幸事︱对话万科龙华会
上海万科地产龙华项目 × 城屿演新
作为上海的文化根源和标志性形象之一,龙华之于上海一直有着繁密延续的渊源,在新旧更迭中,当代的上海对于龙华有着怎样的回应?无论是回溯历史,或是展望未来,我们发现,对过往的传承和当代的期许,在万科龙华会中得到了有形的呈现,造就了一处拥有源源不断的空间活力的都会文化生活集合地。
以一场颇具前瞻性的空间幸事串联古今,在传承中亦重塑了当代都会的丰富景象,万科龙华会对文化多样性和海派生活美学的演绎,即使并非专业受众也能体会到设计的钻研与用心。在对项目设计负责人的采访中,我们得以跟随她的视角从多个维度一同梳理灵感,了解设计手法与材料的创新,见证项目如何构想、展现与平衡文化与空间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也感知到融合的空间美学,如何映射时代记忆和海派文化,让不断衍生的城市生命力感染着每一位探访者。
R:
请为我们介绍一下项目的整体定位思路。
L:
我们在项目之初就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从整体来看,项目是上海三大寺旁一处非常稀有的商业用地,同时涉及到原龙华旅游城片区的更新和城市重建,决定了其古今相望、过去与未来交织的时空碰撞感的存在。
我们从多个维度对项目能级进行设想,毋庸置疑,项目的地缘基础设施足够完善。龙华寺本身的客流引擎加上两条地铁线的旅客输送能力,以及徐汇区核心地带的区位构成了非常优越的基础条件。
建筑摄影:李逸
L:
其次,综合来看,对于是否能够成为兼具文化旅游属性的城市名片,考虑其地缘的不可替代性、记忆点以及话题分享性,我们认为项目已经具备了这些先决条件。至于如何增强它的记忆点和话题分享性,我们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寻找突破点。
此外,我们希望通过打造一个城市名片级的项目,在建成后能够有助于提升整个片区的价值和居民生活的质量。这也是我们最初在项目定位思考时一个较高层次的目标,即超越项目本身的形态和经营业态去充分挖掘地缘价值,为整个片区的价值和居民的生活品质带来提升。
建筑摄影:李逸
R:
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城市商业空间趋于开放性和公共性的发展趋势?在项目运作中对此有哪些考虑?
L:
从最初的集市、百货大楼到盒子式的大型购物中心,再发展到如今备受青睐的街区和开放式空间,商业空间的演化反映了人们生活和消费习惯的深刻变化。尽管如今网络购物已十分便利,但我们仍渴望社交的体验和公共空间的互动交流、线上和线下结合的生活情感分享。商业场所不再是商品交易的载体空间,更多承载着社交和体验等社会属性的活动。我们在设计中也侧重考虑到其作为公共社交空间的概念定位。
建筑摄影:李逸
建筑摄影:李逸
L:
在整体构思之初,我们希望龙华会能够展现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时尚生活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我们重点投入了公共景观艺术和灯光秀的装置,同时打造了宜人的滨水美食餐饮环境,以及市中心稀缺的城市共享绿地。这些设计不仅为市民和游客带来品味生活和享受艺术的目的地,也提供了商业交流、会友用餐和逛街消费的理想场所。通过重新审视商业空间的定位,我们将其回归到公共空间和集会场所的角色中。
建筑摄影:李逸
建筑摄影:李逸
R:
作为颇具代表性的一个城市更新类项目,龙华会在尊重传统文化和传承历史底蕴的同时,如何兼顾当代的需求?
L:
听说过一句话:“先有龙华后有上海”。
从古至今,龙华一直是上海古老而有故事的地方。龙华寺是典型的北宋伽蓝七堂制的制式。龙华塔的历史在民间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在近代开埠通商时期,龙华塔则作为上海的标志形象之一,出现在国际明信片中。时至今日,在徐汇区的核心区域,龙华片区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同时毗邻徐汇滨江这一聚集艺术、传媒和人工智能的前瞻性发展板块。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文化属性的挖掘,让项目承前启后,打造独具特色的东方美学典范,并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中艺术品味生活的聚集地。
建筑摄影:李逸
建筑摄影:李逸
L:
我们致敬传统艺术的本源,也颂扬新时代的生产力带来的美好生活。在与传统民居专家们的交流中,我们得知白垩涂墙等一些元素或工艺的采用,是所在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影响下对经济实用性和呈现效果综合考虑的结果。龙华会项目对砖瓦的灵活运用,正体现出这种理念。我们不仅传承文化元素,更注重材料与使用方式的创新,希望展现古今交融、新旧交替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建筑摄影:李逸
R:
项目在与属地文化和历史文脉的结合方面,有哪些创新手法?
L:
在我们的项目中,目前仅幕墙设计方面就已申请了两项发明型专利和三个实用新型专利。
就延续粉墙黛瓦的中式街区肌理的命题下,沿龙华路、后马路城市道路的界面,采用了现代、飘逸的金属板坡屋面设计,展现出城市界面的时尚感。同时我们对材料和生活、消费场景的结合进行了充分考量,在商业街巷内采用了传统的陶土瓦和老青砖,其自然亲切的质感与街巷尺度、慢节奏的休闲氛围产生更好的共鸣。
建筑摄影:李逸
L:
此外,基于项目本身局部城市更新的特质,在处理地块原状的地下结建构筑物的时候,我们设计的编钟质感的金属挂瓦墙,对地铁站的巨型风井进行了巧妙处理,通过文化挖掘使其成为特色新景观,从功能性的大体量风井变成城市风景。游客们也纷纷在此打卡拍照,留下美好瞬间。
设计中还结合了传统材料、工艺和现代技术,将老青砖与玻璃砖镶嵌使用,在满足地下商业进排风需求的同时,将消极立面转变为特色文化景观墙,避免了过度工业化的外观质感。这些我们研发的特色设计及其节点,也已申请了相应的技术专利保护。
建筑摄影:李逸
建筑摄影:李逸
R:
如何发挥过去成功的实践经验和运营优势,打造这样一个具有东方文化底蕴和核心标识度的产品?
L:
这归功于上海万科在城市更新及大型综合社区等复杂项目中的深厚积累。对于龙华会项目,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这样自带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我们能够进一步为城市做些什么?我们希望在致敬文化的同时,为其注入更多新的契合内容。
对于相对年轻的一些片区,我们往往希望引入特殊的与文化相关的元素,让人们深入地了解城市文化和人文故事,让上海的城市特征得到更好的呈现;在古老的文化所在的片区,我们也希望通过更多现代艺术和生活方式的植入,让传承、更新与升级并重,打造更有话题性和品质感的场景,让片区的价值提升得到更好的助力。
建筑摄影:李逸
L:
这也是我们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考量。龙华会项目的建筑优雅大气,具有很强的融合性,与各种业态和生活场景相得益彰。在景观层面,我们引入了国际一线的景观大师,并大力投入了公共艺术品和精美的地面铺装。这一系列的构思及表现手法,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我们在项目中大量使用本土植物,不但会真实地生长在项目的绿化里,也可能以抽象艺术品的形式呈现,或以地面铺装图腾的形式出现。在龙华路种植的大型香樟,有着百年好合和吉祥幸福的美好传统寓意,景观中点缀出现的迎客松、“地涌金莲”等特色植物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我们大量种植的银杏、玉兰、红梅、桂花、桃花等植物,则让整个景观在四季变幻中展现出丰富自然、缤纷多姿的一面。
建筑摄影:李逸
R:
您认为项目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请为我们分享一下未来的产品开发和构思。
L:
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呈现,我们认为交出了一个合格的作品。对我们而言,项目的开业是一个启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未来的打造历程,从品质、服务细节和内容经营,我们仍将精益求精,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公司正在聚集力量打造一系列新的精品项目,我们也在对项目进行深度的复盘,相信我们提出的思考逻辑和成功实践的技术专利,都将在后续开发的项目中得到很好的更新与迭代。
效果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龙华会
所在城市:上海
项目业主:万科
总建筑面积:220,712㎡
容积率:2.59
最高建筑高度:40m
竣工时间:2023
总体规划、建筑方案设计:欧华尔顾问有限公司
方案深化、施工图设计: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单位:C&P Design,CRTKL
景观设计单位:Bensley Design Group,深圳新西林园林景观有限公司